自貢被正式命名為“國家園林城市”綜合評審分居37城市之首
2014-01-22 02:01:31
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文公布37個“2013年國家園林城市”名單,我市被正式命名為“國家園林城市”,不僅如此,在綜合評審打分環節,我市更是以第一名的成績位列這37個城市之首。
從2009年提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奮斗目標,2010年成功創建四川省園林城市,2012年9月通過國家園林城市省級初步考核驗收,以全省第一名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,再到今天正式躋身“國園”城市,從“省級”到“國家級”,這樣一次性“創園”成功之路并不多見,那么今天就讓我們沿著“創園”的路標,看看這條富有自貢特色的“創園”之路。
解讀第一名背后 “不唯指標”而是“唯幸!
居37城之首,勇得綜合評審分第一名,這在市創園辦負責人看來,“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有64項考核指標,這些指標中我們有些指標并不突出,‘第一名’背后是我們的創建理念、思路和舉措贏得了高分!”
“不唯指標”而是“唯幸!,正是這樣的理念讓來到自貢的評審專家受到啟發,感受到的不是冷冰冰的“粗放”創建,而是有溫度的“幸!眲摻。
山水城有機交融 彰顯鮮明的地域特色
作為老工業基地,我市的工業與城市無序結合的矛盾比較突出,生產與生活相互干擾,基礎設施配套滯后,環境污染嚴重,生態系統退化……
但另一方面,我市山川秀美,釜溪河穿城而過,僅城區的自然山體就有87座。
“城鎮與自然環境有著天然聯系,我們要強化這種聯系,使自然山水跟城鎮水乳交融,創園過程中不搬走一座山。” 市委書記雷洪金的這番話,讓我們感受到自貢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的堅決態度。
87座自然山體被一一登記造冊,設立禁建區,逐步拆除圍山建筑,并按照“大山為屏、中山為園、小山為鏈”的思路,實施完成建成區48座山體綠化提升,打造多重山體景觀,形成城區內處處見山的意象。
城區74處濕地被完整保留,已建成西城濕地一期工程,正準備在東部新城建設占地約3平方公里的東部濕地公園。
釜溪河沱壩相依、迂回曲折,頗有空間特色。自貢在壩區建設景觀綠地,在沱灣區建設連續的公共空間,打造多元水系景觀,河道綠化普及率達83.32%,水體岸線自然化率達89.21%,形成了良好的親水場所。
精心打造多重山體、多元水系、多層空間綠化景觀,山、水、城有機交融。 “半城青山半城樓、綠映釜溪貫市流”——自貢的山水城市特色獨具,引人注目, 在住建部監察局副局級監察員張永坤看來,“靈秀山水的打造,彰顯了自貢鮮明的地域特色,這在全國范圍內都不多見”。
歷史街區復興 理性“微更新”生態文化與經濟結合
城市是文化的容器,文化是城市的靈魂。
作為世界地質公園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我市以2000多年汲鹵制鹽歷史為依托和發軔,積淀形成了枝繁葉茂的井鹽文化、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文化。但是,生態景觀建設、城市功能提升如何融入歷史文化?
大拆大建的舊城改造模式不好。修編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》,劃定城市紫線,系統梳理舊城核心要素功能和項目,舊城“微更新”的創新理念進入自貢人的視野。
堅持“有機梳理、保護傳承、理性對待”,按照“減密、增綠、留空、修復”的原則,保持舊城空間尺度,保留傳統和諧的生活氛圍,推動王家塘、肖家山、自流井老街等歷史街區復興。
川南最大的綠道——釜溪河復合綠道以釜溪河為紐帶,以鹽文化為主線,串聯古鎮文化、民俗文化,將形成一條閉合的“鹽文化旅游產業鏈”。
通過突出“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財”,自貢節約型綠地建設率達71.89%!白载暢鞘泄澞芙ㄖ壤_到36.8%,既經濟實用又符合‘創園’的節能減排的標準!标兾魇氹u市住建局黨組書記、副局長李鋒波表示。
走出家門便進公園 細節表達園林城市民生情懷
走出家門,便進公園。目前,自貢已經建成7個綜合公園、16個專類公園、117個其他公園綠地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.62平方米,市民出行300米就能享受綠色公共空間。
地處南湖生態城西區,緊臨南湖生態城主干道——匯南路,毗鄰匯東綠盛小學南湖分校、川南農貿市場,配備了地下車庫、無障礙設施等……位于我市中心城區黃金地段,保障性住房工程“和泰家園”的裝修已進入掃尾階段,記者昨日在工程現場了解到,今年上半年就可以組織配租。
在“創園”中,“幸福自貢”還源自更多的民生細節,以體貼入微的細致關愛表達城市情懷。開通4條“迷你巴士”線路,綜合改造背街小巷647條,方便市民出行;修建上山便道,選擇耐踐踏的臺灣2號等草種鋪植草坪;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率100%,新建改建道路鋪設盲道率100%。
城市融入大自然 形成“大綠繞城”的生態屏障
去年12月12日至13日,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京舉行,會議就如何提高城鎮建設水平明確提出:“要體現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理念,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,讓城市融入大自然,讓居民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!
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市的“創園”之路,事實上正好符合國家取向:不是見山挖山、遇水平水,而是保留山體濕地,讓自貢市民出門即可“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”,而“鄉愁”其實就是城市的文化,我市把歷史遺存作為城市生長的“年輪”,系統保護歷史文化遺產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近現代工業遺跡,在新區建設地標性建筑,構建城市過去-現在-未來的時間軸,在不同時代都留下自己的城市記憶。
城市融入大自然,城在林中,林在城中。如今,從自貢的上空俯瞰,一個錯落有致、斑斕多姿、內涵豐富,城區、近郊、遠郊“三位一體”的清晰“生態綠線”,正環繞鹽都大地:
4373平方公里市域范圍,我市著力構建生態基底系統、綠色網絡系統、城市綠島系統、保育安全系統,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系統。在311平方公里的城市非建設用地范圍,自貢劃定生態紅線,維護生態安全,形成“大綠繞城”的生態屏障。在14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,點、線、面相結合,融合山水資源和人文資源,構建“一心兩帶三環多園多楔”城市綠地系統。
成功創建是起點,但是發展永無止境。我市將繼續推進公共空間、準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生態建設,讓生態建設成為自貢推動城市轉型跨越的抓手,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市、保護利用歷史文化、保障改善民生和提升城市整體形象“五者結合”,生態打底、功能升級、文化傳承、人文關懷“四頭并舉”,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境界。
來源:自貢網